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提出了最新的指导意见:“我们将继续探索水稻的耐盐碱基因,并将其转移到高产的-粳杂交稻中,特别是第三代杂交稻。 。” 4月14日,国家耐盐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举行了现场观察和建设促进会,《科技日报》记者得到了上述信息。
“耐盐稻米的研究已经在许多国家进行,包括印度,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甚至有些国家已经研究了数十年,但是进展不是很大。为什么我们只有通过以下方式才能取得突破?几年的研究?”袁隆平说,“因为我们将水稻耐盐基因与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结合在一起。”
袁隆平院士开发耐盐碱水稻的目标是在10年内选育耐盐碱度3-6 / 1000,耐碱度pH9以上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年推广面积1亿亩,平均亩产300公斤,因此每年可增加300亿公斤谷物的产量。
“ 300亿公斤的粮食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湖南目前全年的粮食总产量,可以养活近8000万人。”其中,现年89岁的袁隆平院士非常兴奋。
中国有15亿亩盐碱荒地,是国家重要的储备耕地资源。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水稻研究工作者的开拓者,他们致力于突破“地上储粮”的空间,扩大“技术上储粮”的储备,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并致力于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在此基础上,袁隆平院士发起建立的国家盐碱抗性水稻技术中心,旨在抢占国际盐碱土地利用技术的领先地位,培育粮食生产的新增长点。
据了解,该中心由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由海南大学,三亚南方传播科学技术研究院,青岛海尔水稻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有限公司,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
鉴于中国盐碱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研究优势单位,平台和人员分散,集中的问题,该中心将实行“总部,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和基地”模式。基地”,最大程度地实现国家优势力量的相对集中,充分调动人力,物力和平台,共同解决重点问题,建设这一重大工程。